大部分的人說要做自己的時候,其實是不知道自己在幹嘛的,如果站在必須滿足別人的期望與期待的前提之下,那麼『做自己』這件事情就不會成立。
就像我們每天在辦公室,為了不讓主管發現自己不認真而開始瞎忙、有事沒事刻意聊主管喜歡的話題;為了不讓同事覺得自己很難相處,上班揪團購下班揪喝酒;為了不讓公司認為自己形象不好,連心情不好都不敢在自己的社群媒體抱怨發洩情緒。
『一念之間,反求諸己。』
當遇到挫折的時候,抱怨運氣不好、機會不對之前,先想想是否有其他主動尋求機會的可能,把所有的錯與罪放在別人身上,只會讓自己成為『被動』等待機會的那一方,成功的腳步就會停止了。
遇到不好相處的人也是同理:『想要改變別人的念頭,是自己受苦的來源』。因為誰都改變不了別人,我們每天的感覺都在改變,他永遠也變不成你百分之百想要的樣子,反而徒增兩人之間的摩擦。
康永曾舉了個例子,就像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國王,如果把情商寄託在別人的身上,別的國家的國王都有自己的人生、自己的遊戲規則,那麼你永遠都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。因為他們國家的法律、人文風情、習俗都會與你的不一樣,你總會感覺水土不服或各種不習慣而想要離去。
情商還有個重點,是做自己必須要把責任給扛起來,而不是盲目聽從之後,有天反悔說:『啊!這個標籤是別人幫我貼的,其實我不想當這樣的人。』
或是我認為父母就『應該』為兒子準備房子跟結婚基金、『應該』為女兒準備嫁妝跟定好未來女婿的標準,把這樣的標籤貼在小孩身上,但父母自己辛苦一輩子到退休,只能依照兒女能給他什麼樣的生活在活著,這就是沒有找尋自我的惡性循環,並且孩子們會傳承這個標籤給他們自己與下一代。
做自己,不可以人云亦云推崇別人的想法,硬撐那些別人覺得『應該』的事情,而不去管該付出的代價,或者逃避心裡真正的感受。做自己,最重要的就是『自己的感覺』。
留言列表